一、基本情況
江蘇常熟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地處江南水鄉,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近年來,常熟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要指示精神,以全域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千村美居”工程為抓手,高質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堅持普惠性、廣覆蓋、全市域推進,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p>

常熟市碧溪街道滸東村梅園“千村美居”工程
二、主要做法
?。ㄒ唬﹫猿忠酝七M“規劃設計”為前提,強化公共空間治理,打開新時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格局”
一是注重規劃引領?!扒Т迕谰印惫こ搪鋵崱班l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理念,根據村莊區位、整體風貌、文化歷史等因素,按照鎮村布局規劃確定的村莊類型,引導不同類型村莊差別化發展。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戶代表會議集體討論商議,做細做實“村莊優化提升方案”,整合周邊各類資源,盤活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及閑置宅基地等存量資產,構建具有村落肌理之美、建筑形態之美、文化內涵之美、生態環境之美、鄉風文明之美的現代化新農村。
二是堅持拆違清障。因地制宜制定拆違政策,一以貫之實施拆違方案,公平公正形成會審機制。在保障群眾利益的前提下,村內違章建筑得以拆除,拆違后的裸地按照面積大小、地理位置和地塊性質等進行生態修復和升級改造,大地塊用于補充耕地,復耕復墾后的建設用地指標每年還可換取“掛賬結息”補貼,小地塊用于建設公共配套設施,變成了健身步道、健康游園、議事陣地、美麗菜園和停車位等,實現拆、建“無縫銜接”,力促“疤點”成“亮點”。
三是探索農宅歸并。常熟市將自然村莊農宅定位方案,作為“千村美居”建設的前提條件,強化農宅翻蓋“帶方案審批”和“雙簽約管理”。在前期拆除違建、打開村莊內部空間的基礎上,針對犬牙交錯、零星雜亂及緊小宅基地探索開展“組團式”翻建或歸并移位,既保障了村民住房的合理需求,化解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讓鄰里關系更加和睦,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優化了村莊風貌和土地資源空間布局。
(二)堅持以實施“鄉村建設”為抓手,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打造新時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樣本”

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運維
一是推進污水治理。常熟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重點和難點,針對農村地區村莊形態各異、空間分布零散、污水管網難以全覆蓋的問題,因地制宜選用相對集中、村組處理和分戶處理三種分散處理方式,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15年在全國第一個試點農村分散式污水治理PPP項目,截至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100%。
二是實施廁所革命。建立市級農村“廁所革命”聯席會議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全局工作。2009年底,常熟市已順利完成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任務。近年來,結合“千村美居”工程,制訂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按照“布局合理、衛生整潔、環保美觀、方便實用”的要求,推動農村公廁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目前,全市范圍內已建成農村公共廁所4580座。
三是打造田美鄉村。結合人居環境改善和“千村美居”建設,統籌謀劃推進村莊改造與農田建設。針對自然村莊周邊相對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進一步優化區域內部道路、溝渠林網,突出地域農業產業及文化特色,發揮農田規模生態優勢,使田容與村貌相得益彰,打造出“遠看是風景,近看是公園,體驗是農業,回味是鄉愁”的“田美鄉村”新風貌。
(三)堅持以深化“五治融合”為導向,推動村民共治共享,探索新時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模式”
一是發揮“先鋒領治”引領作用。各部門、板塊成立了“凈美家園”行動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千村美居”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28位市領導、80個市級機關部門分別掛鉤聯系鎮村,2022年以來各鎮(街道)共計236位黨政班子領導參與“凈美家園”村莊清潔行動1325次。共建立鎮、村、自然村組和網格“凈美家園”行動支部631個,累計發布人居環境類先鋒領治活動任務973次。
二是發揮“村民自治”主導作用。各行政村因地制宜制定了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方面可操作性強、包含獎懲激勵約束等內容的“村規民約”。以“有事好商量”“民主議事會”等協商議事機制為引領,建立了村民議事會、鄉賢參事會,運用多種村民自治管護模式開展長效管理工作。全市有3873個自然村組13.86萬戶農戶實行“宅前屋后”三包制度,累計有1632個自然村組的6.16萬戶農戶實行“積分制”管理。

農戶“積分制”管理兌換實物
三是發揮“履約法治”保障作用。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和宣傳力度,打造了“一鎮一品”三農法治文化特色品牌,“一村一法律顧問”和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立了常熟市“村規民約履約評議制度”及工作流程圖,全市已有208個行政村開展了“村規民約履約評議”活動。
四是發揮“鄉風德治”教化作用。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為載體,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等形式支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2020年以來,累計收到鄉賢捐資捐物捐項目達6111萬元。常態化開展“美麗庭院”“美麗菜園”“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創評,累計建成美麗菜園1669個,美麗庭院4103個。
五是發揮“數字智治”優化作用。深化“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中的應用。對接市、鎮兩級集成指揮中心,制定落實了網格員在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日常巡查中的12類責任清單。推進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智慧監管平臺,啟用常熟市人居環境“隨手拍”小程序,以考核及時整改率來倒逼各類問題限時解決,確保村莊環境長治久潔。
(四)堅持以強化“產業融合”為目標,構建農文旅協同發展機制,探索新時代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風貌”
一是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依托“千村美居”工程,選取一批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相對成熟的村莊開展個性化培育指導,實現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常熟市累計建成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10個,蘇州特色精品鄉村11個,蘇州特色康居鄉村1100個,蘇州特色康居示范區6個;爭創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鎮1個、示范村18個。

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常熟市海虞鎮銅官山村
二是優化產業發展環境。通過“千村美居”建設推動“美麗經濟”發展,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發展農村經營主體,壯大電子商務、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運動健康、鄉村旅游等美麗經濟新業態。目前,經行政審批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共有402家,其中示范家庭農場省級23家、蘇州市級12家、常熟市級367家。成功建成6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8家蘇州共享農莊(鄉村民宿)。
三是鞏固產業發展成效。積極探索建設鄉村精品美游路線,打造精品美游品牌,深入挖掘培育本土特色鄉村文化產業,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建設了一批農耕體驗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場館,打響了“一鎮一品、一村一品”鄉村群眾文化品牌?!稗r房變客房、田園變公園”,形成了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經驗啟示
“千村美居”工程實施三年以來,常熟市探索建立了建設、驗收、長效管理等一整套體制機制,形成了可復制、可操作的成功經驗,為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提供了現實樣本。
一是必須建立黨委統籌、高位協同的推進機制。要堅持落實黨政“一把手”領導親自抓的整治體制,切實落實好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強化統籌協調,合理優化充實工作力量,注重總結提升。堅持以“抓實、抓細、抓具體”為導向,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二是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的實施方略。要科學民主制定各項規劃,強化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注重“優化提升方案”的合理務實。綜合考慮地域、民俗、經濟水平和村民期盼等,為村莊“量身打造”規劃發展方案,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新名片。
三是必須強化督查考核、聯動聯促的保障措施。要落實“市抓考核、鎮抓統籌、村抓落實、上下貫通、條抓塊統”的治理模式。各級干部加強調研督查,加強對問題原因“問診把脈”的能力,并針對不同情況實施“靶向治療”,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堅持優化提升與長效管理并重,深化“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
四是必須突出問需于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本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的出發點,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決議權和監督權,真正做到整治為了人民、整治依靠人民、整治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連鎖反應帶動“產業興旺”發展,最終實現村民“生活富?!?,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