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創機制、激活力、解難題,打好組合拳,著力強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農村風貌得到明顯改善,先后獲得“河北省首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縣”“河北省人居環境進步獎”等榮譽稱號。
一、出“四招”治理坑塘,盤活集體經濟促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
河北省饒陽縣地處黑龍港流域,長期以來在農村星羅棋布的坑塘,由于無人管理,容易成為村莊污水集中排放點和垃圾坑。近年來,饒陽縣堅持一坑一特色、一坑一景觀整治原則,對一般坑塘進行凈化、綠化整治,對觀光線沿途坑塘進行景觀化整治,共整治坑塘1300余座,高標準改造坑塘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和微景觀200余個,先后探索形成了項目拉動、市場經營、出租轉讓、鎮村共建四種方式,做到了建設、治理、利用、管護謀劃的四位一體,坑塘不僅成為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聚寶盆”,還成為后期管護費用的“源頭水”。
一是項目拉動方式。利用坑塘土地性質優勢,抓好項目謀劃和包裝,千方百計爭取上級資金推動坑塘治理。如饒陽鎮官佐村、五公鎮高橋村借助城鄉環衛一體化機遇,利用項目資金建設垃圾轉運站;留楚鎮西趙市村依托鄉村民宿業態發展,將坑塘提升打造成小游園,實現廢棄坑塘再利用。
二是市場經營方式。從鎮村商業聚集實際出發,將坑塘進行清理平整后,規劃建設門店房,所得收入不僅滿足坑塘治理的費用,而且還增加集體收入。如五公鎮南善村,以繁榮的商業市場為依托,將商業街東側坑塘進行改造提升,規劃出坑塘西側50米用于建設門店房,進行市場化運作,保障坑塘管理費用的同時,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三是出租轉讓方式。由村“兩委”組織統一對村內坑塘進行清理,承包到戶,進一步盤活集體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如饒陽鎮牛村、留楚鎮影林村、官亭鎮河頭村坑塘,以每年每畝500元左右價格承包到戶,免去前兩年地租,用于平整土地和植樹造林補貼,節省了原來每年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清理費用,使灰色圍擋變成了綠色長廊。四是鎮村共建方式。對一些需要作為公共設施用地的坑塘,由鎮政府統一出動機械集中整治,同時協調號召轄區企業捐款,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成后由村“兩委”組織黨員群眾出義務工或半義務工進行管護,不斷強化文化宣傳陣地,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參與感、幸福感。如五公鎮東送駕莊村同心廣場、鄒村中心廣場,同岳鎮張口村荷花池廣場、楊口村葫蘆公園。

饒陽縣“廢棄坑塘”變“綠水花園”
二、采取“雙結合”產村融合,發展產業支撐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
堅持全域規劃,打造節點,點位突破,梯次推進,實現產業、鄉村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均衡發展。
一方面,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饒陽縣對800余處空閑宅基地合理規劃,以提升鄉村“美麗底色”為切入點,積極開展全域提升村莊綠化行動,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草則草,一村一綠化規劃,在主要干道、村莊內外、主要出入口、河渠、公墓等地種植金葉榆、玉蘭、丁香、紫藤、衛矛等樹種,層次豐富、芳香各異、互相搭配,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效果,巧妙利用竹籬笆、舊輪胎、石碾子等打造景觀節點130余處,建成菜園、果園、花園、公園544處,300處殘垣斷壁華麗轉變成300處景觀。創建美麗庭院39154戶,其中精品庭院7577戶;精心雕琢故城綠水公園、南善旺善緣公園、楊口村福祿公園、張口國家森林公園、王同岳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櫻緋苑等47個美麗鄉村,為休閑旅游發展打下綠色底色。
另一方面,與縣域旅游開發相結合。依托全縣域國家農業公園創建,大力開展道路沿線衛生集中清理行動,加大綠化美化力度,將縣內主干公路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觀光線。目前,已打造北堤觀光林帶、戰備路葡萄長廊、東九線觀光線等9條旅游觀光線路,形成了“音樂小鎮”“水木故城”“善美家園”“滹沱花谷”等一批鄉村游特色景點。旅游產業的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以及人居環境管護提供了資金保障。目前,饒陽縣每年從旅游收入中拿出15%比例的資金,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用于沿線及周邊農村人居環境、鄉村道路、小型水利設施、農田整治、景觀景點等建設和管護,實現了“以旅帶農、以農促旅”的良性發展格局。

饒陽縣宜居宜業宜游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王同岳村
三、創新四個機制,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質量。
環境整治的效果,貴在保持、難在長久。為此,饒陽縣探索實施了四項管理機制,實現了人居環境整治的常態化、長效化。
一是實行垃圾定時清運機制。探索實施全域外包、市場化運作,全縣197個村配備了標準化垃圾桶、垃圾箱18000個、清掃車140輛,高標準建設了8個生活垃圾轉運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專業保潔公司負責鄉村日常保潔,按照每200戶一名保潔員的標準配備了保潔員1400名,構建了“村收集、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清掃、收集、轉運、處理一條龍式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實施精細管理。在此基礎上,以黨員示范戶、義工志愿者等形式,增強農村衛生保潔力量,饒陽縣實現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二是構建問題應急處理機制。各鎮區成立綜合指揮中心,將轄區村莊視頻監控一體并入,實行“一網統管”,饒陽縣域24小時實時監控。健全各鎮區綜合執法隊伍,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進村入戶實地督查,發現問題現場指出、現場督辦。
三是實行調度督導機制。制定出臺了《饒陽縣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以制度落實倒逼工作縱深開展。堅持每季度開展觀摩評比活動,現場找短板、補漏洞、促提升。建立縣鄉村三級檢查評估制度,制定常態考核體系,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長期有效開展。四是落實“門前三包”機制。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強化村民自治,推動村莊長效管護,饒陽縣197個村全部制定了村規民約,著力推進移風易俗,徹底改變從前垃圾亂扔亂倒的農村陋習,形成了愛護環境、注重衛生、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貌,實現從“坐享”到“共治”的轉變。

饒陽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推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